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世界杯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2022-12-06 浏览:

提起奥斯卡获奖影片,最让中国人有共鸣的,应该就是这部《末代皇帝》了。一部由意大利人导演的中国故事,最终获得了奥斯卡。其实挺让国人唏嘘感慨的,虽然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全国外的制作班底,能把中国题材拍得细致入微,不得不承认人家的电影工业成熟程度,高出我们一大截。豆瓣9.2的高分,实至名归。

《末代皇帝》以溥仪一生展现了清末溥仪登基,直至改革开放初期,这将近六十年间的中国社会及人心、人性的变化。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本片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1987年拍摄于中国故宫中,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在紫禁城合法取景的电影。真正的紫禁城,和高仿版的横店影视城相差还是很大的。紫禁城城墙颜色以及一些细节,都是横店无法复制的。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末代皇帝》以人性的角度展现了一个人在历史浪潮中跌宕起伏的挣扎与无奈。最大程度上遵从了中国史实,整体风格精美考究。横扫1988年的奥斯卡,狂揽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人——溥仪的回忆来讲述了一个神一般的皇帝跌落为人的一生,有一丝纪录片的韵味在其中。在溥仪的皇帝生涯中,塑造了一个末代亡国人。

这段亡国经历可以分为三部分,同样也塑造了三个见证者,分别是溥仪心中的三个支撑者——嬷嬷、庄士敦以及婉容。影片对于溥仪的描述,真正将历史上的溥仪同情化,人性化。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嬷嬷的陪同下,溥仪从一个普通的孩子逐渐被紫禁城的高墙熏染、捆绑成了一个模具下的皇帝。在偌大的皇宫中,堂堂的皇帝也不过只有这一位亲人。嬷嬷告诉他,皇帝想干什么都可以,但最终,身为皇帝却也没留住一个嬷嬷。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这一人物的见证下,溥仪的人生开始从人,走向封建衰败时期的神。成长为皇帝的代价,就是离开唯一的嬷嬷,这符合历史的必然剧情。这一时期,庄士顿教授接踵而来,成为溥仪稳居封建神坛的见证者。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从给溥仪配眼镜开始,这位皇帝就已经展现出了对西方文化浓浓的向往。溥仪对西方的向往也奠定了庄士敦在中国28年间这座文化桥梁的地位。也为后来精通英语,熟悉西方文化的婉容皇后,能得到溥仪的喜爱而奠定基础。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然而溥仪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终究是与其骨子里的封建和高高在上的地位相矛盾的。这也注定了庄士顿的离去。也为后来溥仪与虎谋皮,投靠日本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庄士顿的离去使溥仪身边独留婉容陪他相爱相杀,度过了最后在神坛上挣扎的时光。此时的婉容和溥仪是相似的却又是不同的。婉容在现实中疯狂,溥仪却是在幻想中筹谋,为巩固神位,彻底抛弃了自我。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本片借以溥仪的回忆来叙述,但更明确的是以西方的视角和以历史的视角来讲述,评价溥仪的一生。以历史的角度来让溥仪在监狱中来反思历史,承认错误。这也是导演基于影视观赏的观赏性上,把溥仪同情化同时也尊重历史的做法。也更加表现了一个末代亡国人的可怜、无知以及可悲。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以西方的视角来讲述溥仪的一生,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这一段历史,清朝的灭亡便成了注定,傀儡的皇帝时代尽显荒唐,溥仪的功过显现其中。西方视角的呈现,也正是影片大量运用英语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导演是意大利人,更是为站在世界角度,更加的客观地审视溥仪的一生。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末代皇帝》在回忆中讲述,利用闪回的方法,寻找溥仪在改造时期和皇帝时期的巧合点,以交叉蒙太奇来叙事。不仅没有使影片顺序混乱,反而将溥仪的心理过程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影片中例如溥仪在改造初期,进洗手间自杀,而回忆到出入紫禁城,开始泯灭自我。

由在监狱中生活无法自理被与从小伺候他的人分开,回忆到婉容生产后被送走。现实与回忆节节相扣,使影片不单单是在讲述一个人,一段历史。更是使影片的节奏,随溥仪的生活、心境变化而变化。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很明显在改造时期与回忆中不同。在回忆中的色彩多用暖黄色,光线更加明亮,不仅代表的是溥仪在位,更是展现了当时中国紫禁城内的恢宏大气,也揭示了溥仪在这样高高在上,接受着大家的仰视与皇帝这个华丽的称号,不愿放弃。

在改造时期色彩偏灰,光线偏暗,展示着同溥仪一起在改造中的一群普通人的生活色调,也在这样的色调,这样的环境下,溥仪不再是皇帝,真正蜕变成了新中国的一个普通大众。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导演在对一些小细节的展现上也是十分的细致。最大的体现就是每次回忆中的巧合点。

影片将溥仪的两段生活分开来展现,但又通过一些小细节来使两段生活密不可分。以改造生活来推进皇帝生涯中溥仪与紫禁城与身边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推进影片进程,以回忆中的神坛生活来反思历史,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达到溥仪内心回归普通,重铸人性的目的。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影片的结局,对于蛐蛐的安排也是别出心裁。小时候无意间藏起来的蛐蛐,在最后送给了和当年自己差不多大的小红卫兵。溥仪做过皇帝的最后一点凭证也被自己相送。此时的溥仪已经真正地回归到了当年还没有学会做皇帝的普通人。蛐蛐的解脱,正是溥仪的解脱,这个小细节,让电影拥有了一丝魔幻现实主义的韵味。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道具,布景以及服装上面,导演的细节就体现得更加精致了。刚下火车进监狱时墙上正在描绘的毛主席带领红军的背景画,初进紫禁城是三个带枷锁的女人,初见慈溪时和慈禧死时的仪式场面,后宫女人的服饰,妆容。也许是有在紫禁城拍摄的缘故,但是这些所有的细节都像是看见了教科书上的图片一般,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于一个西方导演之手。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影片的音乐与音响方面,也荣获两项大奖。其中,参与作曲的中国著名作曲家苏聪。在本片音乐上进行中西结合,主用鼓点。鼓素来是传统盛大场面中必不可少的乐器。这不仅展现了紫禁城中的庄严与皇室的气派,随着溥仪的变化,鼓点也随之而变,庄重轻快随时转换。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在音响的搭配上,影片开场的火车声,后来的监狱里的嘈杂声,宴会上的歌舞声,甚至监狱长在门上观察溥仪时开关监视口的声音以及文革时期大街上的游街声,手风琴的声音全都配得十分精确、细致。这不仅体现了导演的严谨,更加使影片真实,导演大有“重现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

奥斯卡是哪国人(豆瓣9.2,如此地道的中国故事,却是意大利人拍的,还获了奥斯卡)

影片的结尾,溥仪独自一人回了“家”。溥仪的一生从清末登基到文革结束。溥仪在这六七十年间活了这么久,也差不多矛盾了这么久。

这部影片从人性的角度把握溥仪,把这段历史普通化,形象化。展现了一代皇帝灵魂深处中人性与现实的斗争。他是历史中最尊贵也最孤独的囚徒。影片的结局,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被岁月、被命运捉弄的饱经沧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