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世界杯

意味着你每天都在学习新(00后在忧虑什么?)

2022-11-20 浏览:

高中的老师、同学们对我的描述,是一个“潇洒”的人,说得好听叫潇洒,说得不好听,那叫吊儿郎当。我爸说这叫轻浮。


这个说法自然有缘由,回想高中生活,我也十分理解他们为何用这个词来概括我。困了就请假在家睡觉,每天迟到,时常旷课……这是我在高三时的状态。


那时的我,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无所事事。怀揣着虚无缥缈的愿望,稍微有一点进步就自我膨胀,选择性地回避失败、自我欺骗、对着举目可见的未来却犹豫不决,期待着所有的超水平发挥都能一次性集中到高考。


这样近乎偏执的想法,自然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性,这点我很清楚。


当然,高考考得不好我心里有数,但是比预期得低这么多,实在是没有料到。


至此,对未来的一切规划化为泡影,我必须得在一个个app中,输入让我至今都无法接受的高考分数,比对着往年的分数线,从而选中也许会接收我的学校。


那时我才发现,我对“未来”这个词,真的没有确切的概念。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做什么样的工作,该走向何处,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我的理想生活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却没有确切的轮廓。


我向来好高骛远,骨子里却仍旧是一个俗人,只想与喜欢的人在喜欢的城市定居,养一只猫一条狗,侍弄一些花花草草,看书写文章,并期待着我的文章,能给世界某个角落的人带来一些收获。


在这段迷茫又忙碌的时间里,我放下了一个根本没可能的人,见了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看了几本有趣的书,写下了一些对世界浅薄的看法。


最终,那个晚上,在浮梁的一个小酒楼包厢里,我打开电脑,输入我的身份信息,按照顺序填上我的志愿学校与专业。


我看着屏幕上微微闪烁的一个个数字,突然感觉,我的未来仿佛就要由这些数字决定了。每一个数字都像一道铁轨,将我这列不知方向的列车带向新的人生轨迹。


那时的我想:“未来,还很远呢,就这样吧”。


就这样,我按下鼠标,看着“提交成功”的字样,内心百感交集。


我感到冥冥之中,我前方如树枝状散开的分叉路归为一道。但我又不甘心,我不甘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就被这一个小小的专业所决定。


我坚信人生有无限种可能,但就在我提交上志愿的这一刻,我感觉,好像人生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多。


前途啊,前途,这么大的一个词,怎么就能被人生分岔路上一个小小的选择决定呢?


之后的一切顺理成章。我继续看书,弹琴,毫无目的地刷着视频,直到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我睡午觉醒来,看见qq班群里有人晒出了自己的录取结果。我也打开了查询界面,像之前做过无数次地那样,输入自己的账号信息,然后看到了录取结果。


武汉理工大学,高中时的我从未想过我会进入这样一所学校,但我又确实被它录取了。


于是,我像每个刚刚被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在各个平台搜索我的学校与我的专业,企图对自己即将走上的道路,了解得更多一些。


但我很快又放弃了,我本来就是一个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更别提深入地了解它了。


但那又如何呢?我安慰自己。专业不过意味着你以后要学习什么样的课程、考什么样的证书、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挣钱。


挣钱,这词听起来属实是有些俗气了,我想用“工作”来代替它,但我发现它们并不能互通,因为我觉得,能挣钱的不仅有工作,还有兴趣。


我一直很羡慕一些自媒体人。他们看起来活的很轻松,整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就能吸引大量的关注,而这些流量又为他们带来下一轮玩乐所需要的资金。


当然我也明白,看似简单的视频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难的付出,可是,与其他工作相比呢?这要轻松得太多了。


当然,令我羡慕的并不是工作的轻松,而是他们能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在我看来,文学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随着我的注视散射出七彩的光。但我至今仍害怕着写作,看的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索然无味,毫无让人想要读下去的念头。写作的根源在于表达的欲望,但我害怕交际、不善于表达。一个连表达能力都极差的人,又怎能写得出好的作品呢?


因此我陷入了纠结与痛苦之中。我看了许多书,但都是囫囵吞枣;我关注了许多文学相关的知乎答主,感叹着他人优秀的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的见识短浅;我思考过许多很深刻的问题,答案好像呼之欲出又好像毫无头绪……我深陷其中不断挣扎,最终决定顺其自然。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读了大学。


由于疫情,我的大学开学很晚,军训也改成了早训。我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把行李搬到六楼的寝室,与舍友们简单地认识了一下,在下铺的小床安然睡去。紧接着第二天以一节线代课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


在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我的生活好像仍然一切照旧,但好像又出现了不少意外:


我以为我会像高中一样每天上课、做题、考试,却因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琐事忙得晕头转向;


我以为我能严格自律,将所有时间用来提升自己,但我一下晚自习就精疲力尽地瘫倒在床上,只想在游戏与无趣的视频中荒废掉每一天;


我以为我理智清醒,不会对不甚了解的人轻易动心,却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喜欢上了一个男生;


我以为我完全可以应付好所谓的“水课”,但我在这个学期中经历了第一次组织小组合作、第一次写论文、第一次考一场不知所云的考试,当然也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太意外了,而它又是那么地顺其自然,好像事情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我就是说服自己坦然地走下去了。


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对我说,做题时应该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一套我掌握得很好。高考时我只要做到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写下自己认为的答案,拿到我应该拿的分就足够了。


大学是这个观念的转折点。我所学习的是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专业,因此我一直很迷茫,我很担心未来我会走上一条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成为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


长辈们问我大学好不好玩,我说不好玩。


大学的很多事物都很新鲜,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有大大小小的活动。我很想加入一个社团,去认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新朋友,但我又是一个极度精神内耗的人,光是应付简单的社交就让我精疲力竭,因此我给自己留下了更多独处的时间。


是啊,大学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像一个小小的扳手,将人生的铁轨扳开一个角度。虽然课程很紧,但和高中相比,的确有充裕的时间让我支配,有着好像很充沛的自由。


我的学习生活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一如既往地上课、写作业、考试,一如既往地在不喜欢的课上睡觉划水,应付了事。


我上着全英文的高数课与线代课,听着老师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建议;我听温柔优雅的英语老师讲课文,语句中透露着哲思与文学素养;我一字一句研究着管理学教授的上课内容,听着她谈起哲学、价值、生命、死亡……


这让我意识到,以后我不必再“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了。我不会再受困于充满条条框框的应试教育了,因为我现在手中拿着的是人生的答卷。


初中的班主任曾讲过一句话,我记忆尤新。他说,你们现在做的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等你们上了大学、做了研究,你们的问题都不再有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要你自己写出。


现在我明白了,如今的我该揣摩的不再是出题人的意图,而是我自己的意图。我可以选择自己想上的课,可以认真的思考自己该学什么、想学什么,以及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思考很长时间的问题,但这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我有一种惊醒了的感觉。我现在要做的,是在大学中做好自己同时,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


我仍然胆小敏感、仍然情绪不稳定、仍然会自怨自艾。我明白这是不对的,我需要平静下来,我需要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但我需要时间。


我知道自己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可能有些考前突击的同学,就是会比我努力一学期考得好;可能就是会有人能在充分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成绩名列前茅;可能我付出了太多感情,但我喜欢的那个男生就是不喜欢我。


我明白有时并不是付出了就会有收获,但我就是不甘心,也无可奈何。


——————————————————————


这些天与学长学姐们聊了很多,我也思考了很多,想通了两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人生规划的。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过得浑浑噩噩。我的专业保研名额很少,同时作为一个出生在小县城的普通人,我下意识地觉得出国读书是一件很重大的事,不敢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那时的我对自己的人生想得很简单:努力学习,卷到保研名额,然后一路顺风顺水地去读研、实习、工作。


但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产生了新的想法。我必须承认,我的老师都是行业内极其优秀的人才。


我的线代老师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中年人,会与我们讨论年轻人爱玩的游戏,会在冬至时提醒我们去食堂吃饺子,我后来才知道他是数学系的教授,现在是士生导师。


我的经济学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热爱生活的人,我找他问问题的时候他会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疑惑,他在课堂上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我了解到他本科就拿到了双学位,从在日本获得了士学位后毕业后回国成为了副教授。


我的英语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名极其完美的女性。这不仅是因为她美丽优雅、知性温柔,更是因为她上课时语句间吐露的学识与修养。她的英语发音很纯正很地道,读课文时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简直是一种享受。她讲课文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循循善诱,并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


除此之外,我也逐渐认识到,我在学校见到的每一位老师,他们的学术水平也许是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这让我有一种挫败感。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这些年我早已习惯了接受他人的称赞,即使在班上常常处于成绩单的后半部分,我的班级常常会给我带来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高中时,学生的问题难住老师的状况偶有出现。而上了大学,我逐渐明白自己在老师面前什么都不是。


我收起了自己的心高气傲,开始虚心求教。我开始明白大学也许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要我愿意学,只要我敢于争取,我有机会学到一切我想知道的知识。


我开始试着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开始准备雅思考试,我还想选自己感兴趣而不是用来刷分的的选修课,也许这对我来说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我也逐渐想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上个学期我的确十分迷茫,我看到大家都在卷保研,那我也卷保研。最后我卷得疲惫不堪,每天为自己的绩点殚精竭虑,焦虑地整夜失眠。


后来保研的想法以一次考试翻车告终。我的政治经济学只考了78分,我写错了两道计算大题,老师想捞都捞不回来,这将我的绩点完全拖下去了。


我试图安慰自己:没关系的,这只是一个学期而已,还有3年呢。


但我认真地想了想,上个学期我为了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结果仍然不尽人意,我真的能以平稳的心态一路卷到保研吗?就算我压线进了保研名单,我真的愿意在本校继续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吗?


于是我决定放弃保研。


我的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商科专业,我上着全英文的专业课,这应当是我的优势所在,我开始着手准备出国。


我的父母都不理解我,他们认为我害怕失败,想要偷懒走捷径,但这个决定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的。


出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仍然得努力学好每一门专业课,重修考得不好的科目,将绩点刷到4.0以上。我要在这两年中准备好雅思考试,考到尽量高的分数,并在大三大四准备考CPA证书。


寒假回高中母校时,我去见了高中时的英语老师,我希望她能给我一些建议。还没等我发问,她首先问我以后有什么规划,我毫不犹豫地说,我准备出国读研。


那时我突然明白,其实我的人生规划并不是来自任何人的建议,而是来自我自己的想法。我本来以为我对该不该出国还没有想好,但面对老师的发问,我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我对以后学习生活的展望,对未来的幻想。


从那时开始,我醍醐灌顶:其实我并不需要什么人生规划,未来的道路早已深埋心底。


上个学期还浑浑噩噩的我,终于想通了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


我感觉我的人生突然豁然开朗。从此以后我不用再和任何人卷,我只要好好学习,刷高绩点,考好雅思,拿到想要的offer就足够了。


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但从此我只为自己而活。


————————————————————————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我第一段失败的感情。


从初中到高中,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在不断地恋爱、在看到其他人秀恩爱时,我很羡慕,但当它真正要发生在我身上时,我又十分慌张试图逃避。


后来我发现,我害怕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感情投入在我身上,我怕他会失望、会发现我根本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


同时我也无法与他人交心。我不能完全信任一个人,也做不到严肃认真地与他人交流。当一个人试图了解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我却开着无关紧要的玩笑,希望缓和此时的气氛。


因此我一直以来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了解他人也不愿被他人了解。我以为永远无法喜欢上一个人,永远遇不到那个我真心喜欢的人。


但在大学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我就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一个男生。


可能是第一次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举目无亲而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因为我很容易被优秀的人所吸引。总之,我感觉我好像遇到了那个我真心喜欢的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是第一次如此在意一个人。会主动了解他的兴趣爱好,试图与他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会因为他而选择一门自己毫无兴趣的选修课;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多和他一样的选择机会;会因为一句晚安而真的感到心安;会每天想着每天和他待在一起……


但这段感情还未开始就已结束。我的表白出于一时冲动,只想现在不想未来。这明显是不现实的,仅仅基于一个虚无缥缈的“感觉”的喜欢,注定是一场不会有结果的感情。


就这样,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地自省,反省自己缺点的同时,也慢慢地放下了那个不可能的人。


我逐渐意识到,所谓“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茶余饭饱后的一道甜品。


“当你自身都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时,不要妄想什么爱情能将你解救出来。你也许会感到某一瞬间的心安,但当你逐渐清醒过来,就会发现眼前的事并没有什么改观,甚至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况且这并不是爱情,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轻人美好的幻想而已。


我不再期望在我陷入黑暗的某个瞬间,有人像超级英雄一样出现,将我拉出分崩离析的情绪碎片。

我不再让一个人占据我生活的绝大部分,因为他的一字一句而小心翼翼,生怕会影响他对我的看法。


我也不会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心捧给一个根本不值得的人,不求任何回报,最后感动的仅仅只有自己。


我明白,没有谁能成为我生活的重心,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我会过好我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