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体育热点

比克斯塔夫比克斯塔夫先生的历史(《机器岛》读后感)

2022-12-06 浏览:

“旅行如果开头不顺利的话,很少能够圆满地结束,这种说法至少用在四位演奏家身上非常合适。” 凡尔纳可真不厚道,在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剧透了结局。不过我觉得剧透得不够准确。机器岛最后是毁灭了,四重奏结局却很圆满。


免费在太平洋诸岛度假11个月,办了几十场音乐会,拿到了三个季度的丰厚报酬,最后回到美国大陆上原本要去的圣地亚哥,逍遥快活且又名利双收,还能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吗?还真有,机器岛要是没有毁灭,四重奏有望以驻岛艺术家之名成为岛上常驻居民。打脸了打脸了。


第一次阅读《机器岛》是在初中时,书是向学校图书馆借的还是向同学借的,已经不得而知了,反正不是买的,挺抠门啊。其实不是,那时候买了很多书,零花钱有限,能借的就借,实在想看但又借不到的书才考虑自己买。书能借就不买。


初中时读《机器岛》,那时完全不知道四重奏是怎么一回事,只觉得名字挺酷的,对古典乐完全无感,只对流行乐痴迷,成为做作业之余的背景音乐,殊不知古典是更好的背景音乐,更少人声的干扰,更加专注。


没想到第二次阅读居然是二十年后,也是拜自己眼睛不好和得到电子书语音朗读功能所赐,在用眼疲劳之时,戴上耳机,点下播放键,闭上眼睛,就像爱丽丝进入兔子洞一样,进入了凡尔纳构造的世界。


凡尔纳小说中的主角(们)似乎有一个特点,身怀绝技但对推动故事情节并无用处,经历一场旅行,受到良好招待,遭受风波,有惊无险,回到原来的地方,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故事结束。《海底两万里》和《机器岛》都是如此。


在《机器岛》的世界中,凡尔纳老师给我上了两堂课。


第一堂是地理课。光从目录看,就有夏威夷群岛、马基斯群岛、波莫图群岛、塔希提群岛、库克群岛、汤加群岛、斐济群岛,不在目录之列的群岛还有很多。故事中的标准岛就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在太平洋上的群岛间环游,哪里气候好就往哪里去,如同候鸟一般。候鸟很累,标准岛很悠闲。


第二堂是音乐课。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位乐手组成。猜想凡尔纳的古典音乐欣赏功底不浅,故事中提及了大量优秀的室内乐四重奏作品。读完印象当中有几十首之多。想着要是逐个搜索,是件很费力的事情。自己学过功能强大的正则表达式,怎么着都得编个程序来统计故事里提到的室内乐四重奏作品。

比克斯塔夫比克斯塔夫先生的历史(《机器岛》读后感)

程序的输出结果让我傻了眼,其实只有17首。不过也算是凡尔纳绘制的室内乐四重奏欣赏地图。

凡尔纳版室内乐四重奏欣赏地图:

降e调第一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作品第12号

f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海顿作品第16号

降e调第二弦乐四重奏,贝多芬作品第74号

f大调第五弦乐四重奏,莫扎特作品第10号

f大调第7弦乐四重奏,贝多芬作品第59号

降e大调第4弦乐四重奏,莫扎特作品第10号

d短调弦乐四重奏,海顿作品第17号

e小调第7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作品第81号

a大调第5弦乐四重奏:贝多芬作品第18号

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莫扎特作品第10号

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海顿作品第64号

降e调第12弦乐四重奏,翁斯罗作品

f大调弦乐四重奏,莫扎特的9号作品

降b调第6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第18号

d大调第10弦乐四重奏,莫扎特作品第35号

a小调第2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13号作品

c大调第3弦乐四重奏,海顿作品的第75号


故事总要有冲突,《机器岛》的冲突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左右舷区的宗教信仰不同,政治理念不同,各自首领有着压对手一头的冲动。故事里的三次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浪高过一浪。猛兽入侵,萨洛尔船长的阴谋,左右舷区的决裂。


原先在塞勒斯·比克斯塔夫居中斡旋下,维持着左右舷区的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左右舷区的决裂导火索是标准岛的总督塞勒斯·比克斯塔夫先生在与萨洛尔船长的战斗中中弹身亡。岛不可一日无督,左右舷区的首领为争夺总督之位而脑子进水,使出朝相反方向行进的昏招,最后标准岛不堪重负,裂成多块,趋于沉没边缘。


标准岛由标准岛有限公司建造,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玛德莱娜湾。标准岛上的生活充斥着美国气息。标准岛的左右舷区是否影射着美国的两大政党?美国是不是放大版的标准岛吗?要是美国不奉行言论自由,此书有可能被封禁。


凡尔纳笔下的标准岛是个货真价实的世外桃源,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他们都是幻想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出来后“不复得路”,凡尔纳笔下则是直接毁灭掉了。太过美好的事物,总是不稳定,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合上书本,故事结束了,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我的读后感也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