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体育热点

【论文分享】羽生结弦对花样滑冰中动捕应用的思考

2023-07-13 浏览:

诺亦腾学术前沿分享 第十二期

研究领域 | 花样滑冰 运动测量

论文作者 | 日本 早稻田大学 羽生结弦

阅读时间 | 约2分钟

全文字数 | 约1000字

01 研究背景

目前,花滑赛事仍采用人工裁判评分。但随花滑难度不断进化,评分标准日益复杂。将跳跃、旋转、步法等各维度的细化标准加起来,裁判要在几秒内考虑超过200项因素,作出近300项决定。而且,国际滑联评分指南年年更新,裁判负担可想而知。同时,关于仅靠人眼观察的评分是否客观公正的议论也日益高涨。

羽生结弦,世界知名花滑运动员,在他的早稻田大学毕业论文中,以诺亦腾 Perception Neuron 惯性动捕设备为工具,探索了在花滑赛事中应用动捕技术辅助评分的可行性。

02 实验过程

羽生结弦选择了后外结环跳(Loop)、后内点冰跳(Flip)以及阿克塞尔跳(Axel)三种典型跳法进行实验,分别进行一周到三周半不等的多次跳跃。

后外结环跳、后内点冰跳动作的3D还原

诺亦腾PN系列动捕设备对使用环境要求极其宽松,即使在温度低、湿度大的滑冰场内,表现依然稳定。轻便的穿戴感受、超大的动捕量程、稳定的信号接收,给予羽生结弦广阔的表现空间,他可自如展示各类高难度花滑动作,而无需担心数据偏误或丢失,为实验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诺亦腾PN系列动捕设备精准采集的动作数据,配套软件Axis Neuron将羽生结弦的动作实时呈现为3D模型,供回放分析。其中,Axis Neuron的基础功能——接触点判断(Contact Point)给予了羽生结弦将动捕技术应用于花滑评分上的灵感。

Axis Neuron显示的模型足底接触点

红色为压力增高的部分

3D模型的足底接触点由诺亦腾自研算法生成,根据全身动作数据计算足底受力,从而判断足底接触地面状态。羽生结弦认为,这将有效解决花滑赛事中的多种裁判难点。

他列举3类违规情况:一是为获取更高分数,先转体,后起跳,故意延迟离冰时间以增加旋转周数;二是在后内点冰跳(Flip)和勾手跳(Lutz)中混用内刃和外刃;三是在规定刀齿点冰起跳的动作中使用冰刀触冰以增加跳跃高度。由于视角遮挡、标准模糊等原因,裁判往往无法对这三类错误实施扣分惩罚。

根据诺亦腾PN系列动捕数据,裁判可看清

运动员起跳使用的是内刃还是外刃

羽生结弦认为,基于诺亦腾PN系列动捕设备的接触点判断技术,可根据接触时间长短、接触位置,准确识别上述错误动作,避免裁判人眼观察导致的评分主观性问题。

03 研究结论

羽生结弦高度评价诺亦腾PN系列动捕设备的性能表现及其功能,他认为,在花滑赛事中应用动捕技术,将使对花滑动作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有效减少赛事评分的主观性,促进赛事公平公正。未来,动作捕捉技术与机器学习的结合,还将打造人工智能裁判系统,助力花滑运动员的训练与指导。

*本文图表除特别注明外,均摘自论文原文。

文献来源:

羽生結弦. (2021). 無線・慣性センサー式モーションキャプチャシステムのフィギュアスケートでの利活用に関するフィージビリティスタディ. 1-7.

原文链接(复制浏览器访问):

https://waseda.repo.nii.ac.j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n_item_detail&item_id=64787&item_no=1&page_id=13&block_id=21